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资讯 > 社内动态>社内动态详情

【中国社会科学报 社科院专刊】社长赵剑英:全面展现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辉煌历程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社科院专刊   发布日期:2017-05-20 09:22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 赵剑英


  伴随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经历了近40年的快速发展,作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队”“主力军”,中国社会科学院也迎来了他的四十周岁华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之初就设立的,作为传播中国社科院科研成果的重要窗口,出版了大量院优秀成果,其中很多成果尤其是以下5套图书见证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辉煌历程,这5套书分别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历程回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文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专题文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学术自传》《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史》,下面一一作简要介绍。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历程回忆》

——再现创业之艰

  这套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老专家协会组织编写的回忆录式的文集,三百多位老专家回顾了我院的发展历史和他们参与我院创建和发展的一些亲身经历。该套书共分为哲学宗教学卷、马克思主义卷、史学卷、文学卷、经济学卷、政法社会卷、国际卷和综合卷8卷,保留了很多关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界发展历史的重要史料,包括有关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决策、各个学科的创建和发展、人才队伍的培养、科研体制的变革、刊物出版的筹划、重要理论问题的争论等,是对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历程的全面回顾和总结。

  该套书的作者——我院老专家都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历史的见证者,他们的回忆生动地再现了当时艰苦创业的场景和历程。创办之初,办公设施、人才、科研资料等条件都比较差。“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百废待兴,党和国家的发展决策又急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智力支持,有些研究所在很多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就十分仓促地创办并开展工作了。据詹武回忆,农村经济研究所创办时,当时只有7个人。为了尽快把工作开展起来,他们采用开门办所的方式,联合社会上农经各界力量,召开一系列理论研讨会,搜集资料,展开农村经济问题的研究。当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急需一篇宣传中央全面加强农业发展方针的文章,胡耀邦同志责成社科院的同志来写。詹武是在开会回京的火车上完成的,还没来得及推敲和修改就被有关同志要走报送胡耀邦同志了。建院之初,办公条件十分艰苦,招录的研究生的住宿问题都很难解决。比如,据赵凤岐回忆,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辩证唯物主义专业招生建院后招收首批研究生,“这批研究生入学后,条件是相当艰苦的,三年搬了四次家,住过北京通州的‘大店’。有的8个人一个房间,每人一张小桌和一盏油灯……”其实,1956年,赵先生作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的第一批研究生时更苦,住宿条件更差。当时,宿舍楼实在挤不出床位了,他就住了“花窖”,所谓花窖就是在哲学所办公楼旁边不远种花的地方。白天花香扑鼻,晚上可就只剩下二氧化碳和湿气了。

  老专家们是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创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跟随改革开放的步伐,奏响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起步远航的号角。他们今天回忆起来,都说当时并没有觉得很苦,而是乐在其中了。在他们身上体现了无私无畏、披荆斩棘的乐观创业精神,忠于党和国家、始终服务人民、不辱使命的担当精神,他们以其高尚的学人品格、扎实的学术修养和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学术传统。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文选》

——浓缩老一辈学术大师的学术精华

  这套丛书汇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老一辈学术大师如郭沫若、胡乔木、胡绳、范文澜、金岳霖、费孝通、钱钟书、吕叔湘、季羡林、刘国光等最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成就。如《郭沫若集》收集了我国著名的诗人和作家、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郭沫若同志有关历史学、古文字学和文艺理论、文艺批评的一些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48篇,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历史学和古文字学,下编为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胡乔木集》辑录了胡乔木同志关于党史研究、文字改革、文学艺术、新闻工作、重要政论等5个部分的重要著述,包括《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等著名篇章。这些著述体现了鲜明的政治性和严谨的学术性的统一,既有学术价值,也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胡绳集》将胡绳同志近半个多世纪所发表的文章、论文及演讲和访谈等精选汇编,分上下篇共收录26篇文章。这些文章集中反映了胡绳同志就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理论中的诸多新问题提出的众多适合时代要求的新观点、新理论,突出地体现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基本的学术观点。《范文澜集》收入范老有关历史研究的论文17篇,其中包括《关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问题》《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辛亥革命:三条路线斗争的结果》《伟大的“五四”运动》《历史研究必须厚今薄古》《中国经学史的演变》等名篇。《费孝通集》收集了费老代表性的论文20余篇,内容涵括江村研究、云南三村、乡镇企业、小城镇、珠江和长江三角洲、沿海和边区农村发展,经济水平由西向东阶梯性上升和现代化工业由东向西逐步延伸以及“全国一盘棋”等城乡研究的内容,反映了他对农民的温饱问题,人对资源的利用和分析问题,人与人共同生存问题,以及如何保证人类生存的生态格局和所有人类都能遂生乐业、发扬人生价值的生态秩序的深度思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初期,汇聚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众多学术大师,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都非常具有代表性。该文选浓缩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老一辈学术大师的学术精华,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辉煌历史和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早期取得的巨大成就。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专题文集》

——展现新时期学术大家的创新成果

  这套文集收集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荣誉学部委员在自己专业学科中取得的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宗教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民族学、国际研究等诸多学科,全面展现了改革开放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学术大家的创新成果。该丛书计划出版190卷,目前已出版70多卷。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都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各个学科的学术大家和领军人物,如王伟光、黄宝生、陆学艺、叶秀山、张卓元、张海鹏、柳鸣九、李扬、李培林、蔡昉等,他们就自己关注的专业领域和问题,在长期的学术研究实践中提出了诸多创新性观点,对学科的发展贡献很大。如《哲林漫步》收录了王伟光同志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成果。《梵学论集》收录了黄宝生关于梵学研究的论文29篇,涉及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和专题涵盖印度古代文学研究,包括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研究;中印文学、文化比较,以及古代印度文学、佛学对中国影响研究;古代印度文学、佛经中译本的序言等,反映了他梵学研究的思想精华。《“知己”的学问》收集了叶秀山多年来关于西方哲学研究的论文24篇,包括《启蒙的精神与精神的启蒙》《哲学作为爱自由的学问》《欧洲哲学发展趋势与中国哲学的机遇》《论海德格尔如何推进康德之研究》等代表性文章,反映了他多年来研究西方哲学独特的思考。《中国经济转型论集》收集了张卓元关于经济发展与经济转型、转变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的途径与方法、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三个方面共60篇文章,集中展现了他关于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理论思考和贡献。

  我院学部委员学养深厚、成就卓著、贡献突出,他们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分量厚重的学术成果,而且他们在治学道路上钻研考证、孜孜以求、探索真理的学术历程和学术精神也是我国的宝贵财富。为此,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专题文集》相配套,我社又推出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术自传》。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术自传》

——展现新时期我国学术大家的成长经历和治学方法

  这套书共5卷8册,收集了近140位学部委员、荣誉学部委员撰写的学术自传,这套学术自传有约稿型,有访谈型,有随笔型,虽然在整体设计和文体方面看似不甚统一,但在内容上都展现了学者的学术成就、学术贡献和学术道路,以及学术追求和个人风采。

  学术自传是学部委员对自己的学术道路的回顾与总结,其中凝聚了作者艰苦的学习成长过程和独特的治学态度、治学经验、治学方法、学术心得,以及对学术与人格、学术与利益、学术与功名等关系的人生思考,因而这套学术自传非常生动鲜活。比如在治学态度上,王伟光院长强调,做学问要坚定自己信仰,他把“一以贯之”作为自己治学生涯中竭力追求的境界。他指出:“仅仅把研究马克思主义作为职业、解决谋生问题,这不是正确的态度。要立志做马克思主义的秀才,要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指南。”学部委员们早期求学生涯都比较苦,他们非常珍惜时光,勤奋治学,都把学术研究工作当作一生的事业和追求。柳鸣九用“我劳作故我在”来定义自己的存在状态和存在本质,在自己的书斋笔耕不辍,独自享受“坐冷板凳”的快乐。景天魁把做学问当作一种修炼,他常说:“其实做学问不一定需要多么聪明,只要做到严谨、严肃、严格、严守,心无旁骛,日积月累,总能做出好学问,乃至大学问的。”在治学方法上,陆学艺总结为:“吃透两头”,植根于中国土壤。“吃透两头”,就是吃透上头的精神,吃透下头的实情。他特别重视做调查,反对写文章“洋话连篇”“言必称英美”。李景源认为,做学问“功夫在诗外”,哲学研究不能只关注自己的专业领域,他强调中西古今融合,史与论的结合。在对待名利上,汝信谈到,作为一个学者,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那就是要把科学真正当作科学来对待,不把科学当作博取名利的工具”。

  这些心得都是我院学部委员们学术人生的体悟,后来的学人可以从中受到很多启迪和教育,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薪火相传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史》

——反映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

学术思想演进的壮丽画卷

  该丛书是我社自主策划的占领学术制高点的品牌书,是国内唯一系统完整地展现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发展史的大型丛书。该丛书对当代中国学术追根溯源,跨越新中国成立前后直至当今学术发展,在搜集和分析了各学科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每一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分析总结该学科每一发展阶段研究的主要问题、提出的重要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其中包括重要概念范畴的提出、研究方法与路径的改变、学术话语的转变等),以及学者们针对某一问题展开的学术争鸣和中外学术之间的交流交融,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当代中国学术思想演进的绚丽多彩的画卷,鲜明地呈现了中国自己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因此,该丛书是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该丛书由王伟光院长担纲编委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赵剑英策划,充分发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科门类齐全,科研力量雄厚的人才优势,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几十家研究所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以及院外一大批各学科的著名专家学者参与撰写,反映了我院的整体科研实力,是我院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占领制高点、发挥领军作用的重要抓手。

  该套丛书虽然是学术史,但无疑是学术精品。如张卓元主编的《当代中国经济学理论研究(1949—2009)》(后改名《新中国经济学史纲(1949-2011)》)获得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又如马大正撰写的《当代中国边疆研究(1949—2014)》,是新时期我国第一部权威的边疆研究史著作。再如曾业英主编的《当代中国近代史研究(1949—2009)》,在《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一书基础上修订完善而成,共计近100万字,是一部较为系统地介绍新中国的近代史研究概况的著作,在学界广受好评,受到广大读者喜爱。

  该套丛书目前已经与国外出版社签订“走出去”协议,对国外了解和研究中国学术的发展,增强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意义重大。

  以上5部大部头著作,反映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发展历史,展现了伴随中国改革开放实践发展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不断成长壮大而涌现出来的学术大师、大家和优秀学者的学术成果精华,以及他们学习研究的历程和开展学术研究的心得,系统展现了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内在逻辑,从学术视角反映了中国道路的内在逻辑,对当今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