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海权”,之于陆海兼备、文明璀璨的中国,本应该是一个被最早认识的实践和理论。但很可惜,这个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起来的国际政治概念,至今对于大多数中国人仍旧还是“生面孔”。自1840年英国海军武力叩开中国大门之后,海洋方向便成为中国地缘战略中最薄弱的环节。1895年,甲午战争的失败更成为中国“陆主海从”文明模式彻底衰落的分水岭。新中国成立之后,朝鲜战争、中印冲突、中苏关系破裂,以及美苏冷战和中美苏(俄)大三角关系的博弈,铸成了当代中国的海陆地缘战略环境。迄今,在中国30余年改革开放以及冷战后一系列新的战略经营下,中国陆上方向的战略环境大大改善。但海洋方向却依旧面临着钓鱼岛问题、台湾问题、南海问题等复杂且一时难以突破的困境和挑战。海权的历史影响,纵贯中国近现代170年的历史,也造就了一代代中国人迈向海洋的渴望。自1900年马汉海权思想传入中国后,探索中国海权问题的有识、有志之士虽为数不算多,却一直薪火相传。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强盛,中国国内的海权问题研究再次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相关研究成果不仅包括海军历史研究、海权思想理论研究,也有不少向国家安全、军事安全和地缘战略研究领域渗透的杰作。这些负载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强盛历史使命的学术成果无疑将推动中国的海权思想理论及海军战略理论进一步发展和成熟。暨南大学的鞠海龙教授是一位长期坚持海权问题研究的“70后”年轻学者。他的这部《中国海权战略参照体系》不仅总结了当代中国海权战略应当从近代中国历史中所吸取的教训,分析了海洋强国秉承传统海权思想针对中国的一般规律,还以一个年轻学人的活跃思维和犀利视角,评析了海权在中国整体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影响。作者还超越了传统“海防”、“塞防”相互对立的思想窠臼,阐述了新时期中国北方陆疆安全和东南海洋战略之间相互倚重、相互支撑的内在联系,提出了发展海权必须强化“陆基双区”和“海基双区”的战略构想。这种将海权理论研究推向国家战略实践的努力尤其值得称道。鞠海龙教授称我是“中国海权问题研究的先行者”,实不敢当。但海军、海权、海洋的确是我学术生涯和职业生涯的几乎全部。我所著述的20多本著作也基本都与海权有关。我了解每一位海洋问题研究者心中的蓝色梦想,理解他们为国家强盛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也懂得他们作为中国人的独特的时代理想。基于此,撰上文以应作者写序之请,并激励后来学人不懈努力!张炜2011年12月30日于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
全部显示∨
第一章 攻与防的历史辩证一 从海岸防御到海上防御
二 以防御为最高宗旨的海军战略
三 单纯防御的战略盲点
四 历史给后人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军事地缘战略参照系一 分层次的军事地缘战略
二 陆海并举的军事地缘分析
三 指向全球海权的海上威力
四 传统海权的“对抗性”思维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海权战略的内在指标一 海权的经济利益辨析
二 海洋通道安全的战略意义
三 整体发展战略视角下的中国海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海权的外部环境一 转换中的亚洲海权地缘格局
二 海洋霸权的强大压力
三 复杂的周边战略环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近海安全的战略假想敌一 对手徘徊于海陆之间的历史
二 复杂而坚定的海权内动力
三 多层次、立体化的战略实力
四 近海安全必须承载的战略压力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远洋海权的战略竞争者一 远洋进攻型海军的发展轨迹
二 稳西南、东挺进的海权地缘战略
三 扎实而稳健的可持续力
四 日趋协调的外部战略环境
五 远洋安全面临的战略挑战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海权地缘战略分水岭一 两岸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二 宏观扫描与微观情怀
三 复杂而非常态的对立关系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海权战略环境的内圈层一 影响海权环境的南海问题
二 南海地区事务的发展
三 纠结于南海争端的伪命题
四 南海争端的未来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海陆双基的综合分析一 寻求恰当的战略原则
二 海权战略的地缘政治支点
三 近海安全的国际战略解析
四 海权战略的推进序列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南海问题访谈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该书无电子版哦,想阅读点购买纸书吧,现在还在打折喔(⊙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