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战略”的构建、运行与评价:广西高等教育例证

Formation,Operation and Evaluation of“Niche Strategy”for Newly-established College-Take Higher Education in Guang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纸书售价: 40.0 纸书定价:¥50.0 电子书售价: 20.0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全部显示∨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有关研究综述
一 国内外有关生态位理论研究回顾
(一)生态位思想雏形期,从斯蒂尔德(Steered,1894)开始到哈钦森(1957)
(二)生态位概念和理论规范化时期:从哈钦森(1957)开始到麦克阿瑟(1970),其主要特点是通过把生态位定义为n维资源空间的超体积,使生态位理论逐渐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三)生态位的量化研究时期:从麦克阿瑟(1970)到蔡斯等(Chase et al.,2003)通过提出资源利用函数生态位的思想,生态位逐渐成为可定量化和可测度的理论体系
(四)生态位理论完善成熟期
二 大学生态位文献回顾
(一)从生态位角度研究大学定位问题
(二)探讨生态位与大学办学特色的关系
(三)探讨生态位与大学竞争能力的关系
(四)探讨生态位与大学科技创新的关系
(五)以生态位理论为基础分析大学(学科)发展战略问题
(六)对大学生态位的定量分析
(七)利用生态位理论分析高等教育中的具体现象
三 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战略问题研究综述
(一)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现状(困境)及制约因素研究
(二)新建本科院校的特征及定位研究
(三)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思路与方向研究
(四)新建本科院校发展路径的研究
四 文献综合述评
(一)系统深入研究成果较少
(二)研究视角呈现“学科局限”特征
(三)研究方法单一,定量研究匮乏
第三节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 理论基础
(一)生态位理论
(二)增长极理论
(三)战略管理理论
二 研究假设
第四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历史研究法
(三)多学科研究方法
(四)调查研究和个案分析法
(五)定性和定量相研究结合的分析方法
第五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第二章 大学生态位(战略):概念体系建构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 生态位
二 大学生态位
三 新建本科院校
四 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战略
第二节 生态位:基本原理及其普适性
一 生态位理论的基本原理
(一)竞争排斥原理
(二)共生原理
(三)协同进化原理
二 生态位理论的普适性
第三节 大学生态位:内涵、划分及形成机理
一 大学生态位内涵
二 大学生态位的类型划分
(一)规模生态位
(二)结构生态位
(三)质量生态位
(四)效益生态位
三 大学生态位的形成机理
(一)大学的生存与发展嵌入在各种资源结构及空间环境之中
(二)外部环境和内部传统是大学健全生态平衡位的必要条件
(三)大学生态位之间的共生关系对大学生存发展意义重大
第四节 生态位战略:一种组织战略新解读
一 生态位泛化或特化战略
二 生态位分离战略
三 生态位移动战略
四 生态位强化战略
五 关键生态位战略
六 生态位协同共生战略
第五节 大学生态位战略:概念要义及其研究范式
一 作为大学战略定位的一种新理念
二 作为大学战略选择的一种新框架
三 作为大学战略行动的一种新设计
四 作为大学战略资源配置的一种新属性
(一)遗传与变异——大学生态理念的基本向度
(二)平衡与失衡——大学生态管理的内在要求
(三)共生与竞争——大学生态和谐的价值皈依
五 作为大学战略评价的一种新模式
(一)对大学生态位宽度的评价
(二)对大学生态位重叠的测量
(三)对大学生态位态势的比较
六 作为大学战略控制的一种新路径
(一)大学生态位战略控制动因:大学—政府—社会关系现实生态位形态调整的需要
(二)大学生态位战略控制目标:大学组织属性与政府、社会两种生态因子的良好匹配
(三)大学生态位战略控制机制:制度框架下的大学—政府—社会责权利合理分配
第三章 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研究的生态位视角:一个分析框架
第一节 生态位理论在大学发展战略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节 适切性:研究对象具有“生态错位与生态位重叠”特征
一 低位高攀:新建本科院校“规模生态位”错位及其矫正
(一)从“求高”到适合:新建本科院校的愿景变化
(二)从“求大”到适度:新建本科院校的现实选择
(三)从“求全”到适宜:新建本科院校的竞争诉求
(四)新建本科院校追赶发展的理性省思
二 同位趋同:新建本科院校“结构生态位”的同质化倾向
(一)组织目标的趋同
(二)组织结构的趋同
(三)组织行为的趋同
第三节 本书分析框架
一 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战略制定的维度和测度分析
二 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战略实施
三 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战略评估与控制
第四章 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战略选择与制定
第一节 使命与愿景
一 新建本科院校使命
二 新建本科院校愿景
三 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战略目标
第二节 生态位维度
一 环境维度
(一)新建本科院校环境维度中的机遇
(二)新建本科院校环境维度中的威胁
二 空间维度
(一)资源生态因子
(二)时间生态因子
(三)空间生态因子
三 能力维度
(一)生存力:生态位占有能力
(二)发展力:生态位适应能力
(三)竞争力:生态位提升能力
第三节 生态位测度
一 生态位宽度分析及模型
二 生态位重叠度分析及模型
三 生态位态势分析及模型
四 生态位分离分析及其模型
五 生态位适宜度分析及其模型
第四节 总体规划与一般选择
一 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战略的总体规划①
(一)生态位竞争战略
(二)生态位移动战略
(三)生态位共生战略
(四)生态位协同进化战略
二 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战略的一般选择
(一)生态位错位:差异化战略
(二)生态位泛化:多元化战略
(三)生态位特化:专业化战略
(四)生态位保护:价值维持战略
(五)生态位增值:关键因子控制战略
(六)生态位多维重叠弱化:地方院校成长战略
(七)生态位非平衡性:大学跨越式发展战略
第五章 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战略组织与实施
第一节 资源配置
一 大学生态位战略与资源的关系
(一)资源对大学生态位战略的基础性配置作用
(二)大学生态位战略可以促使资源维度的有效利用
(三)大学生态位战略可以促使资源维度的有效储备
二 大学生态位战略资源配置的“历时性”与“共时性”
第二节 目标框架
一 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战略计划的制订:基于大学生命周期的分析
二 实现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战略目标的组织结构
(一)大学生态位战略与组织结构的关系
(二)适合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战略的组织结构选择
三 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战略实施的策略选择
(一)错位发展: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分离策略
(二)深度适应: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特化策略
(三)开拓潜力: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扩充策略
(四)战略联盟: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共生策略
(五)协同创新: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提升策略
第三节 文化融合
一 大学战略与大学文化的关系
(一)大学战略:在变革与调整中适应和超越大学组织文化
(二)大学文化:在生成与发展中支持和约束大学组织战略
二 新建本科院校文化的生态结构及要素特点
(一)新建本科院校的精神文化生态
(二)新建本科院校的制度文化生态
(三)新建本科院校的行为文化生态
(四)新建本科院校的物质文化生态
三 生态位战略与新建本科院校文化的匹配
(一)冲突与重构:坚守院校使命的个性文化
(二)异质与共生:接纳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
(三)扩充与回归:倡导自由奉献的动变文化
(四)合作与共赢:塑造包容开放的协同文化
第六章 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战略评估与控制
第一节 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战略评价研究
一 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战略评价研究过程
(一)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宽度的测量评价
(二)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重叠的测量评价
(三)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态势相对比较的测量评价
二 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战略综合水平评价
第二节 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战略控制研究
一 生态位稳定:新建本科院校生态位战略风险控制
二 生态位修复:营造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生态环境
(一)调控政府生态位:从“补位”与“改位”中明确政府职责
(二)社会—学校关系生态位的适宜性调整:推进“产学研一体化”
(三)现代大学制度创新:构建新建本科院校的精神文化环境
三 生态位优化:实现新建本科院校和谐可持续发展
(一)以注重学校生态位优化过程来协调各优化环节的关系
(二)以合理调整优化内容来化解优化层面间的冲突与妨害
(三)以科学设置优化机制来促进学校生态位优化持续开展
(四)以充分调动优化主体积极性助推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本书的创新
一 研究视角的创新
二 研究内容的创新
三 研究方法的创新
第三节 本书的不足
第四节 研究展望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