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2008年的初春,乍暖还寒,在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入学考试面试的考场上陶冶出现。他说他是从杭州来的,本科硕士都是传媒大学毕业的,现任教于浙江传媒学院,他请求先面试,因为他急着赶火车回去,替他上课的女老师刚做了乳腺癌手术,早回去一天就能让人家少替自己上一天的课。能够替同事考虑,这让我心许。他报考我的博士,提交的学术成果是一本名为《刀刃上的舞者——冯小刚电影研究》的书。他应该知道,我在“金鸡奖”评委会答记者问对于冯小刚电影《手机》“好玩,但不够深刻”的评论,刚惹出了不大不小的风波。我很认真地拜读了他的大作,洋洋洒洒30万字,虽然免不了一些年轻人的稚嫩和偏激,但基本上还是是其所是、非其所非的。合上那本书的时候,我在想,这个年轻人或许是在考验我。然后,他考上了。我们成了学友。我告诉他们这些博士生们,进了这扇门之后,我就不是导师了,你们也不是学生了,所有的学习心得必须共享,不见得是我教你们,很多时候需要你们教我,所以我们的关系是学友。一辈子待在机关里工作,空话、套话、大话讲的不少,也不能全说没用,很多话语不经大脑,便张口即来:第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清形势,明确任务;第二,突出重点,打造亮点,形成合力,扩大影响;最后是民间方式,文化外交,坚持数年,必有前途。全是十六个字,用处有多大,我表示怀疑。所以,我反而特别珍惜跟我的学友们在一起的机会,在我看来,高等学校应该成为民主、思维的先锋阵地,这是我们的神圣职责。这也是每每看到作者这样的年轻人时,我不禁感到欣慰的地方。电视这种现代传媒,覆盖面之广,影响力之大,渗透性之强,已成为客观现实。它左右着民族的思维走向,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民族的素质。因此,电视传媒肩负着传统的文化形式难以替代的独特的任务和作用。中国传媒大学和浙江传媒学院这两所著名的广电学府更应该是民族思维的排头兵,应站在民族当下的传媒思潮前端,自觉地引领这种思潮,攀登思想与艺术的更高台阶;而不能够沉浸在思潮当中,生吞活剥地套用西方现成观念,去诠释这种思潮存在的合理性,更不能缀在这种思潮尾巴后面推波助澜。之所以会发这种感叹,是针对我们当下传媒思潮,特别是传媒中很重要的艺术部分的影视艺术思潮,已经相当严重程度上制约着民主精神素质和审美修养的提高。如今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比如一部名为《泰囧》的电影获得了14亿票房,于是各大媒体天天热炒。我不禁想问,《泰囧》到底有多少文化含量?他的审美情趣究竟怎么样?——当然,它占领了市场,赢得了票房。我们可以实事求是评论它,但是把它捧到民族艺术宝塔尖上,危险啊!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观众看路遥写的《人生》,大家都在研究高加林进了城怎么办;后来又看谢晋拍的《牧马人》、《天云山传奇》,大家又都在研究“左”的思潮是从哪来的;再往后看《人到中年》,大家一起来呼唤知识分子的地位,发挥他们的作用;以及80年代后期看《野山》、《黑炮事件》,研究知识分子和普通农民的精神历程。为什么到了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观众都前赴后继去看没有品位的《泰囧》。那么中华民族的电影鉴赏水平到底是提升了还是降低了?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至少高等学府们应该想到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而我们又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须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的轴心是其代代相传、至今仍有生命力的审美权、道义权和价值观,倘在21世纪这场人类没有硝烟的文明战争中不知觉地被西方文化消解、瓦解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价值观,那么中华民族将失去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文化之根。那是不堪设想的悲哀!每一个民族它的文化建设、艺术建设都是个宝塔。塔座越丰富、越多样就越厚实,但塔身就要按等级,哪些作家、哪些艺术家作品可以在塔身,哪些作家、艺术家才有资格到塔尖,是非常严肃而须慎重的问题。塔尖是起灯塔作用,在引领一个民族的精神航程。每一个文明的社会,都要重视自己的文化艺术宝塔的搭建,不能乱搭。曾经有位领导问我说:“回忆你成长的过程,你的文化艺术的偶像是谁?”我脱口而出,“文化大革命”以前我的偶像是郭沫若,鲁迅,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文化大革命”以后,视野开阔了,发现原来由于“左”的思潮的干预,遮蔽了一些大师级的人物,比如陈独秀、胡适、王国维、钱锺书,等等,也是有资格登上塔尖的大师。他们不仅有知识还有智慧。知识不等于智慧,知识是第一层面用来垫底的东西,有了一定知识积累之后,才发出智慧的火花——今天的大学里也有这种教授,知识异常丰富,读书甚多,但是缺少独到的思想发现,缺少智慧。而回想王国维留给我们最宝贵的就是,一个知识分子,一定要有陈寅恪先生所倡导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一句话足够导引我们的精神航程。今天,陶冶博士的大作《历史题材电视剧与国家形象建构研究》即将付梓出版。在电视领域研究历史题材电视剧的人不少,而在传播学领域研究国家形象的几乎成了一门热闹的显学,但是能从国家形象建构角度来研究历史题材电视剧的,他还是少有的一个。更关键的是,他没有一味求同,去探索国家形象传播的问题,反而自己提出了“国家形象建构”的概念,从我们文化自身来展开研究,颇显灵光。而最后,他又将所论述的一切归结到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上,我深以为然。恰恰是文化自觉,才能让我们的历史不至于在今天纷繁复杂的媒体环境中成为被“肆意打扮的小姑娘”。作者在做博士论文时,我经常对他说:我赞成那些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人,反对那些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人,因而也借此机会总结我40年的学术生涯,仿费孝通先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总结出十六个字:文化化人,艺术养心,重在引领,贵在自觉。权且为序。仲呈祥二零一四年春
全部显示∨
引论第一节 历史剧的理论界说国外对历史剧的讨论——以批判莎士比亚为脉
中国历史剧观念的讨论——纷扰六十载
历史叙事的自在规定——指向的囚笼
第二节 历史剧研究现状简述对历史舞台剧的研究——文本、作者与时代
对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研究——改编研究到文化批评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与本书选题的依据
第一章 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梳理第一节 早期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早期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制播
省、市电视台早期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制播
第二节 新时期以来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及转向新时期以来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简评
《努尔哈赤》的创作转向
戏说与正说
革命历史的重构
第三节 “历史的人”与“人的历史”历史叙述的人文回归
今人情感的历史投射
第二章 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现实语境与艺术真实系统第一节 历史文本与历史观念历史文本性与“新史学”
影响创作主体的历史观念
第二节 历史与现代意识的双重观照创作者主体意识与现代性
现代意识的追求与重置
本质真实与现代性的统一
第三节 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艺术真实系统历史的本质真实与现象真实
历史艺术真实的提炼
历史艺术真实的表达系统
第三章 国家话语的荧屏美学表达第一节 国家话语与国家文化国家文化的建构
国家文化的转型
调和与抹平
第二节 国家话语的荧屏表达策略二元对立的民族性
家国形象的同构指向
第三节 国家文化审美偏好的荧屏转向国家形象的母体置换
隐性“共名”下的“无名”
第四章 国家形象的历史拟像第一节 执政合法性的历史呈现执政权力的取得
执政者的勤勉
执政行为的理性
第二节 帝国形态的“以史为鉴”帝国形态的异质同构
历史躯壳的逆向书写
可见之“鉴”与未见之“鉴”
第三节 以清朝为背景进行历史叙事的文化重建价值判断的重构
重构的隐忧
历史的辩证
第五章 国家形象与民间历史话语第一节 “不是历史”的民间戏说所谓的民间故事
蒙昧的民间梦境
第二节 历史文化场阈与民间话语历史呈现背后的文化工业
大众的历史“前理解”
第三节 国家形象的民间形态民族与文化认同
政权的认同
启蒙与反启蒙
第六章 国家文化安全与镜像敌人第一节 历史题材电视剧与文化安全传统文化的保有者
普世价值与儒家文化
文化安全与让渡
第二节 “化外之敌”与“镜像之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化外之敌,犹在镜中
非传统文化安全的立场
第三节 文化主体性的历史建构中华文化的主体性
历史叙事的文化表达
民族性的历史建构
第七章 跨文化语境的国家形象与历史叙事的同构第一节 跨文化语境下的历史形象身份身份的符码
身份秩序
民族身份的修复
第二节 历史的本土立场与文化的中西冲突本土的立场
叙事的冲突与统一
第三节 文化整合与天下大同焦虑与梦想
非主流文化的主流化冲动
天下大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结语第一节 历史叙事与现代性土生土长与外来嫁接
寻根与契合
第二节 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文化生态意识形态的纠结
后现代与娱乐至死
文化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