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血吸虫病与鄱阳湖区生态环境变迁:1900~2010

纸书售价: 46.4 纸书定价:¥58.0 电子书售价: 23.2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绪论
一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二 研究内容和思路
三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四 主要观点
五 资料来源
第一章 虫—人—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
第一节 血吸虫的生命周期及其对生态环境的需求
一 血吸虫及其生命周期
二 血吸虫的“终宿主”:人或哺乳动物
三 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
四 血吸虫病的传播媒介——疫水
五 血吸虫及其宿主对环境要素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鄱阳湖地区的生态环境与血吸虫病流行
一 鄱阳湖地区传染源广谱、钉螺密度高
二 鄱阳湖区疫水分布广泛、血吸虫生存环境适宜
三 湖区的生产、生活方式为血吸虫病传播提供了必要条件
第三节 鄱阳湖区血吸虫“生态系统”
一 血吸虫“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二 人—虫博弈与鄱阳湖区域生态环境变迁
第二章 民国以前湖区“生态系统”基本平衡和稳定
第一节 虫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不大
一 鄱阳湖区关于血吸虫病的史料记录
二 民国以前鄱阳湖区血吸虫病对人类的危害不大
第二节 人对虫认识无知、防治无策
一 普通民众对“血吸虫病”缺乏认识,防治“瘟神”的主要措施是求神拜佛
二 传统中医对“血吸虫病”处于“无知”状态,对“瘟神”无可奈何
三 生产力水平还不足以对血吸虫和环境造成过大影响
第三节 环境变化未受虫、人关系影响,基本按自身规律演化
一 民众趋向在鄱阳湖区定居生活,而不是逃避
二 人类在湖区与水争田,通过兴修圩堤改善了湖区的生态环境
三 人们热衷于在鄱阳湖的草洲和渔场上求生活,对草洲和捕鱼场所的争夺愈演愈烈
四 鄱阳湖地区生态演变,基本上是按自身规律进行,与虫、人关系无关联
第三章 民国鄱阳湖区血吸虫病流行及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第一节 民国鄱阳湖地区血吸虫病流行因素
一 洪灾因素
二 战争因素
三 人口流动因素
四 人类对鄱阳湖开发利用
第二节 民国鄱阳湖地区血吸虫病严重流行
一 深刻的疫情记忆
二 流行范围广泛
三 流行程度严重
第三节 民国鄱阳湖地区血吸虫病流行对生态的破坏
一 危害生命
二 危害生育
三 危害生长
四 危害生活
五 危害生产
六 奇特的生态景观
第四章 民国血吸虫病流行时期鄱阳湖疫区社会生态
第一节 政府官员的消极与冷漠
一 中央政府及其官员毫无作为
二 地方政府及其官员缺乏有力和有效措施
第二节 医疗界的无能与诈骗
一 现代性医疗力量置身事外
二 传统中医束手无策
三 江湖郎中趁火打劫
第三节 富裕阶层的为富不仁
一 缺乏道义和责任感
二 欺霸病、亡人妻女
第四节 神道势力的趁火打劫
一 疫期神道势力活跃原因
二 疫期神道们的主要活动
第五节 普通民众的挣扎与绝望
一 害怕、恐慌和挣扎
二 麻木、绝望和消极
第六节 几点思考
一 人间地狱:民国鄱阳湖疫区社会
二 民国鄱阳湖疫区社会现象的警示
第五章 20世纪50—70年代“环改血防”与湖区环境变迁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血吸虫病严重流行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血吸虫病疫情
二 “环改血防”的曲折历程
第二节 “群众运动式”防疫模式
一 “群众运动式”防疫:地动三河铁臂摇
二 防治典范:第一面血防红旗的升起
三 余江血防模式在全省推广
第三节 “环改血防”的主要措施
一 消灭传染源:查治病人、病畜
二 围湖造田、变水田为旱地
三 开新填旧,铲除、火烧杂草
四 药物灭螺
五 管粪管水
第四节 “环改血防”与湖区环境变迁
一 “环改血防”与湖区生态环境优化
二 “环改血防”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第六章 20世纪80—90年代疫情回升、防治与环境变迁
第一节 20世纪80—90年代环湖地区血吸虫病的反复
一 血吸虫病疫情回升
二 疫情回升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20世纪80—90年代血防措施
一 山江湖工程:“治虫与治水、治山、治穷”相结合
二 综合治理血吸虫病措施的提出
三 人畜化疗为主血防措施的实施
第三节 20世纪80—90年代血防与鄱阳湖区域环境变迁
一 药物灭螺与水体污染
二 江湖堤岸、草地的整治灭螺与植被破坏
三 江湖洲滩垦种带来的生态问题
四 农业、水利工程灭螺与1998年洪灾
五 人畜化疗未能防止病原扩散
六 灭螺、发展经济与生态的矛盾
第七章 21世纪初血防与湖区生态环境变迁
第一节 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防策略的出台
一 21世纪初湖区与血吸虫病有关的环境状况
二 21世纪初鄱阳湖区血吸虫病疫情回升
三 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防策略制定
第二节 封洲禁牧与草洲净化
一 封洲禁牧的主要依据
二 封洲禁牧的方法和效果
第三节 以机代牛与切断主要传染源
一 以机代牛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二 以机代牛方法
三 以机代牛效果
第四节 改水改厕与湖区人居环境改善
一 改水改厕在血防中的作用
二 安全用水
三 无害化厕所
四 改水改厕的效果
第五节 健康教育的血防效果
一 行为疾病要靠行为控制来解决
二 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
三 健康教育的血防效果
第六节 以传染源控制为主血防策略的总体效果及存在问题
一 总体效果
二 存在的问题
第八章 新世纪湖区血防面临新的环境问题
第一节 “平、退、移”与血吸虫病防治
一 “平、退、移”的提出与实施
二 “平、退、移”可能使疫区范围扩大
第二节 三峡工程对鄱阳湖区血吸虫病防治的影响
一 国内外类似工程的经验教训
二 三峡水利枢纽运行方式对鄱阳湖水文的影响
三 对鄱阳湖区血吸虫病防治的影响
第三节 人口流动与湖区血吸虫病扩散的潜在风险
一 湖区人口流动现状及趋势
二 湖区人口流出与血吸虫病扩散的潜在风险
三 湖区人口流入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
第四节 气候变暖对血吸虫病的影响
一 鄱阳湖流域气候变暖
二 气候变暖对湖区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
三 气候变暖导致水灾与血吸虫病扩散
第九章 历史的经验、教训与未来战略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鄱阳湖区血防成就与经验
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鄱阳湖地区血防的三个阶段
二 鄱阳湖地区血防成就
三 鄱阳湖地区血防的成功做法
四 鄱阳湖地区血防的历史经验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鄱阳湖区血防工作的反思
一 必须放弃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灭螺措施
二 单纯的医学措施并不能消灭血吸虫病
三 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防治策略也有漏洞
第三节 未来战略:生态血防
一 疫苗的研制
二 控湖工程
三 生态灭螺、化疗和传染源控制三管齐下
四 管粪管水,搞好农村环境卫生
五 血防教育
六 社会血防
七 综合血防
第十章 结论
一 鄱阳湖区存在“虫、人、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
二 民国以前湖区“生态系统”基本平衡和稳定
三 民国年间血吸虫病对湖区生态环境的破坏
四 新中国成立后血防与湖区生态环境优化与恶化
五 历史的启示
参考文献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