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为把握青年发展现状,有效支持青年发展,实现青年梦想,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治理,我们利用2015—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共青团北京市委共同开展的青年发展状况调研数据,对青年的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社会流动、家庭、生活状况以及相关社会态度等进行了相对比较集中的分析。调研以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为主,比较全面地覆盖了北京的16个区县,最终完成有效问卷10000余份。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本调查的部分经费受“首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协同创新中心”的支持,在此致以衷心感谢!2016年年底,我以原来参加调查研究的相关人员为核心,组成了本书的写作小组,参加的课题组成员有戈艳霞(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李超(河北大学副教授)、史毅(卫计委人口发展中心助理研究员)、王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伍亦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张立龙(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博士后)、张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张云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等。我先提出写作框架,然后安排大家尽力写作。在写作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关注当前青年发展的特点,另一方面也结合各自熟悉的研究领域和学术专长,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撰写了相关专题报告。为提高写作质量,课题组成员就各章相关内容多次开会讨论。我在听取每位成员专题报告的基础上,提出具体修改意见。在整个写作过程中,我多次敦促大家修改,为此也耗费了大家的很多时间,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张立龙还协助我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进行联系与沟通,在后期出版过程中做了很多工作。作为合作方,共青团北京市委组织完成了相关报告的写作。针对京籍原住青年、京籍迁入青年、非京籍稳定青年、非京籍流动青年的现状进行了分类分析,深入讨论了当前北京青年群体的圈层特点、城市融入度和深层利益诉求,对于进行有序疏导、分层服务、推动共青团各项工作的改革提出了极具建设性的意见。相关章节的主要执笔人如下:导言,张翼;第一章,张云亮;第二章,伍亦雯;第三章,王晶;第四章,史毅;第五章,戈艳霞;第六章,李超;第七章,张立龙;第八章,熊卓、郭文杰;第九章,郑雄;第十章,张庆武;第十一章,刘炳全;第十二章,孙力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希望这本书的出版能够比较全面地呈现青年的现状,推动青年相关主题的研究,为青年工作决策者及对青年研究感兴趣的读者提供参考。由北京的调查得到的结论,虽然具有地域性特征,但对于流动人口或流动青年而言,大体可以反映整个中国的情况。对于大城市而言,青年的构成,已经突破了基于出生而形成的地域概念。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不仅使中国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社会,而且正在从熟人社会转变为陌生人社会,从封闭社会转变为开放社会,从乡土社会转变为城镇社会,从累世相聚的本土社会转变为代际与代内移居的移民社会。当然,与现代化过程相伴发生的是,中国还在从成年型社会转变老龄化社会。与此相适应,青年的结构正在多元化,青年生活的个体化(或青年空巢)、青年日常交往的网络化及流动化、整个国家的人口转型与青年的流动趋势、高房价影响下青年的收入构成与迁徙态度、青年对未来的预期、不同类别青年的集聚及其在城市的空间分布结构、青年家庭与其父母亲之间的关系纽带变化、家庭的少子化与家庭的照料安排、流动青年与本地青年之间的婚姻结构等,这些内容都是学术界不得不关注的核心话题。在青年的主体正在从“80前”转变为“80后”和“90后”的过程中,我们尤其需要注意这些变化过程。社会结构转型是另外一只配置资源的手。社会结构转型正在形塑未来社会的新生长点。在我们进入新时代的过程中,青年也正在成为这个时代的主体。研究他们、书写他们,或者由他们自己研究和书写他们自己,应该是这个社会的主题。在一代又一代青年形塑他们自己的同时,也给我们新时代的整体社会生活打上了他们的印记。中国梦归根结底是青年的梦,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以及新的“两步走”战略,也会在青年的努力中成为现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依靠青年的努力!正因为如此,我们将一直保持对青年研究的旨趣,在了解青年梦想的过程中,研究他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由于水平所限,书中不足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张翼2017年12月4日
全部显示∨
熊卓,男,汉族,1977年2月生,湖南益阳人,1995年6月入党,2001年3月参加工作,清华大学金属塑性加工专业研究生毕业,在职研究生(清华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工学博士,教授。现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北京市委员会书记。
导言 新时代青年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一 增量逐年趋缓、净流入变为净流出
二 平均年龄迅速上升、婚龄女性多于男性
三 人力资本迅速提升、“初中及以下”不足五成
四 收入增速逆转、低学历快于高学历
五 房租快速上涨、学历越高租金占消费比越大
六 认同北京发展、同意主城区调控人口
七 结论与建议
第一章 一线城市人口变动趋势一 国际五大城市群发展的启示
二 一线城市人口变化新特点
三 一线城市人口调控面临的挑战
四 结论和讨论
第二章 不同类型青年人口区隔性集聚分析一 研究背景、问题及分析框架
二 不同类型青年区隔性集聚的表现
三 不同类型青年区隔性集聚的形成机制
四 不同类型青年区隔性集聚的影响分析
五 政策建议
第三章 城市化过程中家庭照料分工与二孩生育意愿研究一 家庭照料分工与生育意愿
二 数据与变量
三 分析结果
四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青年移民的家庭化问题研究——关于北京市中青年群体的比较分析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数据来源与概念界定
三 未婚青年移民的家庭化过程
四 已婚青年移民的家庭化过程
五 非京籍移民家庭化过程的影响因素
六 结论与建议
第五章 城市青年代际职业地位流动及群体差异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相关文献综述
三 数据、变量和方法
四 职业结构与代际流动特征分析
五 代际职业地位流动机制分析
六 结论与思考
第六章 青年子女与父母间代际交换及影响因素研究一 引言
二 青年子女与父母代际交换的基本特点
三 影响青年子女与父母间代际交换的因素
四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七章 社会转型背景下基层团组织的改革一 基层团组织的现状与问题
二 问题产生的原因
三 政策建议
第八章 北京青年流动状况总报告一 北京青年结构的变化
二 北京青年各群体的特征与现状
三 立足青年各群体特征,促进青年劳动力结构优化和引导青年服务国家战略
第九章 京籍原住青年群体调研报告一 京籍原住青年群体特征
二 京籍原住青年面临的问题
三 对策与建议
第十章 京籍迁入青年群体调研报告一 群体规模及抽样情况
二 京籍迁入青年群体特征
三 促进京籍迁入青年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第十一章 非京籍稳定青年群体调研报告一 非京籍稳定青年的群体特征
二 非京籍稳定青年面临的问题
三 工作方法
第十二章 非京籍流动青年群体调研报告一 非京籍流动青年的群体特征
二 非京籍流动青年面临的问题
三 政策性建议
附件 北京青年城市流动性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