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日本哲学与思想研究文集:卞崇道先生纪念专辑

纸书售价: 54.4 纸书定价:¥68.0 电子书售价: 27.2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学术论文篇
道元对禅门四句教的修正与发展
未名庐学记:卞崇道及其日本哲学思想研究管窥
一 新的历史时期日本哲学思想史学科基础的坚定夯实者
二 高层次中日哲学思想研究学术交流事业的杰出组织者
三 胸怀全局并及时总结学科发展、关心青年一代成长的循循善诱的引领者
卞崇道与京都学派哲学研究
一 京都学派的定位与评价
二 京都学派哲学的研究
三 京都学派哲学的现代意义
结论
浅论福泽谕吉的文明观
一 何谓文明
二 外在的文明与内在的文明
三 文明中的智与德
四 如何实现文明
结语
简论神道哲学思想
一 神道的诸种关系
(一)神神关系
(二)神人关系
(三)神与自然的关系
二 神道的哲学思考
“近代的超克”与日本战后对华关系
一 “脱亚入欧”与50年代的日本对华关系
二 战后近代超克的重提
三 冷战格局解体后的日本对华关系
四 子安宣邦的“超克”批判
京都学派的日本文化论——以九鬼周造与西田几多郎为例
一 九鬼与西田文化论的发表背景
二 九鬼与西田日本文化论的内容
三 九鬼与西田日本文化论的特点
四 九鬼与西田日本文化论的局限性
五 九鬼与西田日本文化论的影响
近代日本知识人的时代性——以和辻哲郎的三次思想转向为中心
一 转向之前:“成为拜伦那样的诗人”与“舍弃家业”
二 思想历程中的三次转向
(一)从文学到哲学的志愿转向
(二)从创作者到学者的志趣转向
(三)从西方到东方的学术转向
三 转向之后:“专心致志于学术为第一要义”
四 结语
试论梁启超流亡日本期间的阳明学观——兼论近代日本阳明学思潮的影响
引言
一 流亡日本之前的阳明学素养
二 流亡日本期间的阳明学观
(一)作为幕末志士精神源泉的阳明学
(二)作为近代国民道德基础的阳明学
(三)培养自由独立精神的阳明学
结论
近代中国的武士道认识——以梁启超为中心
引言
一 维新派知识分子对日本幕末志士的推崇
二 梁启超眼中日本志士的侠义精神——变法流亡之前
三 梁启超眼中的武士道精神——变法流亡之后
四 近代传统的“再创造”——《中国之武士道》
结语
龙与日本的皇权
一 皇权象征之龙传入日本——弥生至古坟时期
二 皇权象征之龙出现在日本典籍之中——奈良朝
三 皇权象征之龙在日本的进一步展开——平安时期
四 武士阶层对于皇权象征之龙的接受——中世之后
五 几点原因之探讨
大正民主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 民本主义的提倡
(一)《论宪政之本意及其始终之美的途径》
二 “真正的民主主义”
(一)“社会的发现”
(二)“真正的民主主义”
浅析美国电影中的日本文化形象
《迷失东京》(Lost in Translation)
现代日本女性的婚姻观和家庭观
《最后的武士》(The Last Samurai)
武士道的双面性
小结
日本佛教的“报恩”教义及其在劳动伦理形成中的作用
与“基督新教伦理”的异同
佛教的“四恩”与儒教的结合
由劳动完成对“家”和“主君”(国家)的义务
主张“劳动”即“佛行”的铃木正三
“社会性基因”的坚韧
“东方教会”的劳动伦理
日本“近乎宗教性质的劳动观”
西田几多郎视野下的“东洋”与“世界”
一 西田哲学与“东洋”
二 无形之形
三 西田文化论之中的“东洋”与“世界”
四 西田与李格尔
五 西洋的逻辑与东洋的逻辑
六 历史的事物的逻辑
东亚与哲学——20世纪30年代的对立与互动
代序:致卞崇道先生
序言:1931年的思想史的意义
一 京都学派的哲学课题①
(一)西田几多郎的哲学
(二)历史的意识与社会存在论
(三)田边元的“国家存在的逻辑”
二 “中国哲学史”
(一)胡适(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
(三)唯物史观
三 朝鲜“哲学会”的设立
(一)哲学的“逃亡”(exodus)
(二)“哲学会”的设立(1933年)
(三)朝鲜总督府的镇压
结论
风土与共生——风土论的历史哲学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国民(民族)国家和信息的全球化
三 风土和地域性
四 和哲郎的风土论
五 赫尔德的风土论与人类历史哲学
六 黑格尔的神话论与风土
结束语
明治哲学界——有机体哲学及其系谱
明治、大正前期柳田国男的农政思想——以农本思想应对近代化为视角
一 明治的近代化与农本思想
二 明治思想中的“官僚、官学农本主义”
三 柳田的农政学
(一)规模扩张论的农政思想
(二)中农培育策的主张
(三)对农业、农民的主体性的重视
四 结论
万叶歌人山上忆良之生死观——以《沈痾自哀文》为例的分析
导言
第一章 忆良作品中的《沈自哀文》
第二章 《沈自哀文》的疑点
第三章 引用的问题
总结
一 死亡是不可避免的
二 现世才是真实的世界
亚洲设计运动的哲学背景——兼卞崇道先生纪念文
关于“亚洲设计运动”
(一)“亚洲设计运动”的提倡
(二)《亚洲设计宣言》
(三)亚洲设计之历史哲学的必然性
(四)亚洲设计之原理
亚洲设计应有的状态
追思怀念篇
卞崇道研究员生平
卞崇道先生碑文
卞崇道贤兄仙逝寄挽(三联)
卞崇道贤兄仙逝寄挽(之一)
卞崇道贤兄仙逝寄挽(之二)
卞崇道贤兄仙逝寄挽(之三)
悼念崇道校友
深切怀念崇道兄
卞老师最后的“研究计划”
卞崇道与日本哲学思想读书会
一 读书会缘起与早期活动
二 读书会的宗旨与主要活动形式
(一)读书会的性质、宗旨、基本精神与组织形式
(二)读书会的主要活动形式与业绩
三 编印《读书会通讯》与会员发展
(一)卞崇道与《日本哲学思想读书会通讯》
(二)卞崇道与会员发展
四 卞崇道心目中的读书会
五 嘱托·送别与纪念
(一)最后的嘱托
(二)送别与纪念
春蚕到死丝方尽——缅怀外国语学院卞崇道教授
缅怀、致敬、追忆、鞭策——谨以此文献给我们敬爱的卞崇道先生
泣卞兄
声声泣
缅怀大师兄
遥忆卞师崇道
记忆·回忆·追忆
卞崇道先生与中华日本哲学会
卞先生,谢谢您!
日中哲学论坛与卞先生
通过日中哲学论坛我和卞先生成为朋友
卞先生对日中哲学论坛和中华日本哲学会的贡献
卞先生的论文和发言的特色
卞先生的人格魅力
追忆卞先生
我和卞先生的交往
“共生”理念的探究
日本与中国真正的哲学交流的开始
追忆敬爱的中国学友卞崇道先生
回忆卞崇道先生
卞老师与关西大学的竹内良知先生
一 西田哲学的传人竹内良知
(一)亲聆西田几多郎声欬的京都学派后学
(二)战后的西田哲学批判风潮的追随者
(三)西田哲学珍贵遗产的重估者
二 卞老师与竹内先生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