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序言
上卷
第一章 “大和魂”中的“大和”及之前使用的“倭”与“日本”的含义
第一节 “大和”
一 “大和”一词在日本出现的时间及其与各“律令”的关系
二 “大和”一词在日本出现的几个步骤
三 “大和”一词的出典及其意义的流变
四 儒家的“和”学说
五 古代日本国号取“大和”的用意何在
六 从国号“大和”重回国号“日本”
第二节 “倭”
一 “倭”字在中国古代的用例及其多种的解释
二 迄今为止中日两国学者对“倭”字音、义的其他质疑
三 著者的认识
四 根据亚洲其他民族的自称词对“倭”字音、义作出的推测和分析
五 日本中古至近世“倭”字的用例
六 “倭”字与“夷”字的比较
七 结语
第三节 “日本”
一 迄今为止日本学界对此做出的几个研究结论
二 著者的疑问
三 张守节及其《史记正义》
四 “日本”一词的语义及其视角和日本的记录
五 著者的认识
六 推论
第二章 “大和魂”中的“魂”
第一节 折口信夫所说的“魂”
一 “御歌会”与“言灵信仰”
二 “魂”和天皇的关系
三 无意间透露出的天皇、贵族信仰的来源
第二节 奥村伊九良所说的“魂”
一 “Tama”(魂)和“Tamashihi”(魂)
二 “二魂”皆有“实体”,而且可以“移动”
三 日本对此“二魂”的不同解读
四 “魂”从“移动”进一步向“活跃”转变
五 其后Tamashihi(魂)占上风,Tama(魂)转入社会底层
第三节 著者所认识的“魂”
一 日本远古“魂”的恐怖性和有益性
二 “天皇灵”及其周围并不都充满柔情
三 “大和国之魂”及其拥有者与后来的“大和魂”
四 “大和魂”可能的出典——“大和坐大国魂”和“倭大国魂”及其意义的流转
五 “大和魂”的原始面貌——《宇津保物语》中的“魂”或“心魂”
第三章 平安时代(794—1192)至室町时代(1336—1573)的“大和魂”和“大和心”
第一节 平安时代(794—1192)的“大和魂”
一 《源氏物语》“少女”卷中紫式部的“大和魂”
二 《大镜》“卷二”藤原时平的“大和魂”
三 《今昔物语集》“卷第廿九”清源善澄的“大和魂”
四 《后拾遗和歌集》“第二十卷俳谐歌”中赤染卫门的“大和心(魂)”
五 《赤染卫门家集》中赤染卫门的另两颗“大和心(魂)”
六 《大镜》“卷四”中藤原隆家的“大和心”
七 《今镜》“第三”“天皇下”卷“内宴”中藤原通宪的“大和心”
八 《中外抄》“久安元年八月十一日”条藤原忠实的“大和魂”
第二节 镰仓时代(1192—1333)的“大和魂”
一 《愚管抄》第四卷“鸟羽传”中藤原忠实的“大和魂”
二 《愚管抄》第三卷“一条天皇传”中藤原伊周的“大和心”
第三节 室町时代(1336—1573)的“大和魂”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镰仓时代(1192—1333)、室町时代(1336—1573)至江户时代前期(1603—1715)四本《源氏物语》注释书中的“大和魂”
第一节 《源氏物语》注释书
第二节 四部《源氏物语》注释书
第三节 《河海抄》中四辻善成的“大和魂”
一 四辻善成其人其事
二 关于《河海抄》
三 《河海抄》时代的文艺趣味及该抄所处的文化生态圈
四 小结
第四节 《源氏和秘抄》和《花鸟余情》中一条兼良的“大和魂”
一 “鉴别”的含义
二 一条兼良其人其事
三 《花鸟余情》的成就
四 《花鸟余情》的儒学注释倾向
五 兼良经历的几个重大历史事件
六 小结:一条兼良要“鉴别”什么?
第五节 《源氏物语湖月抄》中北村季吟的“大和魂”
一 北村季吟的生平及思想倾向
二 季吟的《源氏物语》观
三 季吟的注释方法
四 《湖月抄》的部分注释内容
五 季吟《伊势物语拾穗抄》的注释内容
六 季吟的融合思想和江户幕府的时代需求
七 小结
八 附:九条稙通和他的《孟津抄》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七节 附言:日本的三教融合
第五章 江户时代中期(1716—1829)部分神道教人物和“町人”眼中的“日本魂”
第一节 若林强斎——从“大和魂”走向“日本魂”的第一人
一 若林强斎的《神道大意》及其中的“日本魂”
二 “日本魂”的“创新”意义所在
三 若林强斎其人其事及其师承的学说
四 若林强斎本人的学说
第二节 西川如见《町人囊搜底》中的“日本心”等
一 西川如见的出身与经历
二 西川如见涉及的三个问题
三 西川如见的“日本中心主义”
四 西川如见的“日本心”等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菅家遗诫》中的“和魂”与“汉才”
第一节 伪书《菅家遗诫》及之后于其间窜入的两个章节
一 伪书《菅家遗诫》
二 菅原道真此人
三 伪书《菅家遗诫》中窜入的两个章节
第二节 有关伪作《菅家遗诫》中“两章”窜入的研究
一 《菅家遗诫》抄本
二 《菅家遗诫》刻本
三 “和魂汉才”石碑
四 “两章”分别窜入和共同窜入的时间
第三节 “两章”窜入的背景及其意义
一 《遗诫》本身带来的影响
二 《源氏物语》注释书及辞典等的影响
三 垂加神道学派的影响
四 菅家大祭的影响
五 “国学家”的影响
六 “两章”窜入的意义和日本所谓的“尊皇史”
第七章 江户时代中、后期(1716—1867)几大著名“国学家”鼓吹的“大和魂”
第一节 谷川士清及其“日本魂”
一 谷川士清的生平及事迹
二 谷川士清的思想追求
三 谷川士清神儒不分的其他表现
四 谷川士清“日本魂”的含义及后世对其的评价
第二节 贺茂真渊的“大和魂”
一 “国学家”的特征与批判中国的诸时代背景
二 贺茂真渊其人其事
三 真渊的“大和魂”和“和魂”
四 真渊所接受的影响
五 真渊的“古道”
第三节 本居宣长的“大和魂”和“大和心”等
一 宣长其人及其诸多的“大和魂”
二 宣长欲“纯化”日本文化的几个典型事例
三 宣长的“大和心”与他的“物哀”、“人情”及“女性”的关系
四 宣长的“纯化”在日本不会成功
五 江户时代“国学家”等对宣长的批判
六 著者的评论
第四节 平田笃胤的“大和魂”
一 平田笃胤其人其事
二 笃胤的诸多“大和心”
三 笃胤对时代的影响
第五节 大国隆正的“大和心”
一 大国隆正何许人也?
二 大国隆正的“先驱性”
三 大国隆正的《大和心》
四 日人与著者对隆正的评价
第六节 本章小结
下卷
第八章 江户时代后期(1830—1867)部分著名儒者笔下的“大和魂”
第一节 赖山阳吟唱的“大和魂”歌
一 “大和魂今样歌”的作者
二 赖山阳一家及山阳的《日本外史》和《日本政记》
三 《日本乐府》
四 对山阳及其后代的评价
第二节 吉田松阴的“大和魂”歌等
一 “大和魂”频出的天保至幕末年间
二 吉田松阴的“大和魂”及他的出生与学养
三 “明知有虎偏山行,欲罢不能大和魂”
四 “吾尸纵曝武藏野,白骨犹歌大和魂”
五 松阴的《留魂录》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从“和魂汉洋才”到“和魂洋才”——日本对“和魂”与“外(汉洋)才”关系的第三次理论思考
第一节 佐久间象山的“东洋道德,西洋艺术(技术)”
一 “和魂汉洋才”的前身
二 “东洋道德,西洋艺术(技术)”
三 “东洋道德”的实质是“以我为主,会通东西”
第二节 桥本左内的“机器艺术取于彼,仁义忠孝存于我”
一 桥本左内
二 松平庆永
三 桥本左内的儒、“兰”并用
四 生死皆为“仁义忠孝”
第三节 横井小楠的“明尧舜之道,尽西洋器械之术”
一 固守东方道德,实现与西方的双向交流
二 小楠的政治理想:仁=道德=君主的内心修养
第四节 阪谷朗庐的《意见书》:“日本学”、“汉学”和“洋学”的关系
一 阪谷朗庐此人
二 《意见书》和《白鹿洞规》
三 “理”(儒)先“气”(洋)后与和汉不分
第五节 井上淑荫《学范》中的“和魂”(“皇朝学”)、汉学和西学
一 “和魂”为主,汉学、西学为次
二 《国学辨》中“三学”的“并立并行”
第六节 旧神户藩藩校“教伦堂”《学则》中的“和魂汉洋才”
一 首次使用的“和魂汉洋才”成语
二 “苟用于国家”可“不分彼我”
第七节 旧高知藩藩校“致道馆”《教场规则大意》中的“和魂汉洋才”
一 高知藩及其第15任藩主山内丰信
二 “和魂汉才之全学”
第八节 《评论新闻》中的“日本魂”与“和魂汉才,兼备洋学”
一 《评论新闻》
二 “和魂汉才,兼备洋学”的木户孝允
第九节 金子坚太郎“日本之国体与教育之基础”中的“倭魂汉才”和“汉洋才”
一 金子坚太郎的少年时期
二 进入哈佛学法律
三 回国后不久被伊藤博文看中
四 日俄战争期间赴美打宣传战和舆论战
五 与伊藤博文等一道制定《明治宪法》
六 金子坚太郎的“和魂汉洋才”与他后来的变异
第十节 本章及此前部分相关章节的小结
第十章 明治时代(1868—1912)海老名弹正的“大日本魂”和吉野作造的“国家魂”,以及幸德秋水和木下尚江对它们的批判
第一节 海老名弹正的“大日本魂”
一 海老名弹正及其《思考日本魂之新意义》
二 今人和时人对海老名的批判
三 海老名的“大日本魂”与日本当时“大国殖民主义”思想等的关系
第二节 幸德秋水对海老名弹正“大日本魂”的批判
一 幸德秋水的调侃式批判
二 态度摇摆的幸德秋水
第三节 吉野作造的《何谓“国家魂”?》
一 《何谓“国家魂”?》要说的是什么?
二 吉野作造其人及其政治主张
三 吉野作造与中国
第四节 木下尚江对《思考日本魂之新意义》和《何谓“国家魂”?》的批判
一 反近代天皇制国家和国家主义的勇士
二 木下尚江对海老名弹正和吉野作造的批判
三 木下尚江对“大日本魂”和“国家魂”的批判未画上圆满的句号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大正(1912—1926)民主运动”时期富于个人色彩的“大和魂”的种种表现及原因
第一节 对“大正”年号意思的不同解释
第二节 “大正民主运动”的诸过程及其显示的意义
第三节 此阶段的各种“大和魂”
一 被调侃、挖苦、讽刺的“大和魂”——以夏目漱石、内田鲁庵、冈本绮堂为代表
二 被批判的“大和魂”——以泉镜花、宫本百合子、户坂润、堺利彦、岸田国士为代表
三 形象不清的“大和魂”——以梦野久作、森鸥外、新渡户稻造为代表
四 带自由主义色彩的“大和魂”——以正冈子规、小出楢重、长谷川时雨、中里介山为代表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十二章 甲午战争(1894—1895)至二战时期(1931—1945)超国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大和魂”
第一节 日本的“进取心”和“大和魂”
第二节 “大和魂”与五个关键词——“尊皇”、“正义”、“战争”、“勇气”和“赴死”
一 诗歌
二 大正、昭和时代的部分小说
三 戏剧
四 军事著作
五 报刊和杂记中的“大和魂”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十三章 “大和魂”是否科学并符合“现代精神”?
第一节 永井隆《长崎之钟》中的“大和魂”
第二节 寺田寅彦《天灾和国防》中的“大和魂”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十四章 一半是“商品代言人”,一半是“政治宣传员”
第一节 商品名称或商业、体育活动噱头
第二节 新“日本文化论”
一 上田正昭的“大和魂”
二 田中英道的“大和心”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十五章 为重振日本民族信心开出的“药方”
第一节 小田全宏的“大和魂”
第二节 伊井春树的“大和魂”
第三节 神谷宗币的“大和魂”
第四节 与国秀行的“大和魂”
第五节 本章小结
总结语代跋
附录 日本宗教包容性原理的成因初探
主要参考文献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32912号-1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邮编:100720